现代食品工业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依赖程度空前
加了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加了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火腿、加了多样氨基酸的牛肉膏……
近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食品添加剂已经逐渐成为牟利、违法、伤害甚至是毒品的代名词。
4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
食品添加剂,将遭遇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围剿。
顾客总是要求货架上的食品“色香味形”俱全,这无意间令厂商更加仰仗添加剂效果。
一堆极为廉价的牛肉碎——是从牛骨头上剔下来几乎不能称之为肉的部分,黏糊糊、水分大、毫无味道可言——除了做宠物饲料外还有什么用?首先加入一些廉价的蛋鸡肉馅,增加分量。接着加入“组织状大豆蛋白”,以便制作出柔软的感觉。然后加入大量的牛肉浓汁、化学调味料调味。为了使口感嫩滑,要加入猪油和淀粉;为了方便机器生产加入黏稠剂和乳化剂;为了颜色好看,加入着色剂;为了延长保质期,使用防腐剂、pH调整剂;防止褪色,就使用抗氧化剂。于是,这堆黏糊糊的“牛肉”就摇身一变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牛肉丸子了。
在食物添加剂的共同作用下,食品工业实现了“变废为宝”。这个让家庭主妇汗颜的烹饪魔术,便是当今食品工业的真实写照。现代食品工业就如同一个魔术师,利用各种食品添加剂,可以快速生产出看起来鲜亮、吃起来可口、保质期更长,而且更便宜的食品。在各种化学成分的作用下,美味就这样看起来唾手可得。
罐头食品引发“工厂厨房”
人工合成取代天然材料
1795年,法国人尼古拉·阿佩尔发明了罐头食品,给前线征战的法国大军提供了不易变质的食品,他也因此获得了拿破仑1.2万法郎的巨额奖金。以此为开端,食品生产开始从各家厨房和小作坊转身了工业化大生产,“工厂厨房”开始出现。
食品工业形成了四个基本环节:保藏,机械化生产,零售(批发),运输。于是为了让一块蛋糕、一杯牛奶在经历漫长的历程后仍旧色彩诱人、香气扑鼻,就不得不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工程师们绞尽脑汁,通过合成化学的方法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事实上,从油条、豆腐开始,中国应用添加剂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早在东汉时期,就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800年前,亚硝酸盐开始用于生产腊肉。世界范围内,在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葡萄酒就有人工着色的工艺。
工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食品添加剂从天然材料逐渐转变为人工合成。1856年英国人珀金斯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这是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今天我们走进超市,随便取下一瓶饮料、一块曲奇、一根火腿、一瓶酱油,上面的配料表上都会注明所用的食品添加剂:果胶、大豆多糖、柠檬酸钠、焦糖着色剂、山梨酸钾、碳酸氢铵、大豆磷脂……
这些单调拗口的专业名词,代表着丰富的“感官享受”。次亚氯酸钠可以给蔬菜杀菌,让蔬菜更鲜亮;加入苯甲酸钠可以让碳酸饮料保持新鲜口感;碳酸氢钠可以使曲奇饼干膨松可口;胭脂红,可以让食物的颜色红亮诱人,如果改变它的pH值,又可以让它成为橙色的着色剂。
工业时代,食品的美妙口感毫无例外地来自食品添加剂。无论是酸甜的糖果、香浓的零食,还是酥脆的饼干和柔软的蛋糕,都是食品添加剂的杰作。
消费要求越来越苛刻
推波助澜制造商仰仗添加剂
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不可能。如果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而且价格高昂。在这个意义上,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
一些制造商开始过度追求色泽和口感而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为了追求低成本、高利润而违规使用非法添加物。例如,为了使食物颜色鲜艳,抑制微生物增长,违规超量添加亚硝酸盐混合硝酸盐形成的防腐剂,就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
而随着食品工业化不断壮大愈发成熟,公众对于购买的食品也提出了更多苛刻的消费要求,从而不断给添加剂的使用推波助澜。
顾客总是要求货架上的食品“色香味形”俱全。自家煮熟的肉会变成褐色,但人们却偏爱从市场或餐馆里买到的粉红色酱牛肉,制造者就要使用亚硝酸盐发色剂投其所好。自家切开的蔬菜刀口处会变黄,但在市场里却愿意选购鲜绿的半成品,供应商往往要用次亚氯酸钠处理蔬菜。正常情况下,油炸的食品稍微凉一点就会变软渗油,馒头放半天就会变硬发干。这些都是顾客所不愿容忍的自然现象,大部分人更愿意选购始终挺拔酥脆的煎炸食品以及几天后都能保持松软的面包。对食物过于“完美”的期望,很难让制造商们给出一个完美答案。如此,唯有仰仗添加剂的效果。
声音
回归厨房学学孔圣人
回归厨房亲手制作食物,不仅能避免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还可以在烹饪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是基于无害的原则,但无害并不等于健康。比如在饮料中应用罗多的果葡糖浆(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就存在着热量过多摄取的问题。不经意间,喝了一瓶(500毫升)饮料,其实相当于吸收了50克砂糖所含的热量。
但目前为止,将食品添加剂从生活中驱逐出去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自己发酵大豆做成酱油,也不可能不去餐厅吃饭。正是由于食品工业的发达,以及形形色色的添加剂,才使我们的饮食生活变得如此丰富、高效和“方便”,随时买到想吃的东西。
但要想真正避免摄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回到厨房,回到家庭烹饪。购买的食物加工度越高,使用的添加剂也越多。从健康的角度看,家庭烹饪的好处,不仅是避免食品添加剂,新鲜食物可以提供最平衡的养分、最多的保健成分、最多的膳食纤维,还能提高免疫力。
孔子不仅喜欢烹调精致,而且讲究卫生。变味的不吃,不新鲜的不吃,烹调手艺糟糕的不吃,反季节的食品不吃,调味不好的不吃,肉多了不吃,没有用规定的刀具、按照一定刀法切的肉也不能吃;市面上买的肉,不新鲜的也不吃。
以今日的饮食科学看来,这些都是健康饮食的基本出发点:食材要新鲜,按季吃菜,少吃肉,少喝酒,多吃姜,切肉生熟分开,少下馆子。孔子一生坎坷,但最终活了73岁,在平均寿命30多岁的春秋时期已是高寿。这和他的“食经”是分不开的。
“如果一味追求‘方便’、‘快捷’,必然要牺牲一部分健康特性。因为,天然食物中的健康成分,很难在加工中完全保留;天然食物的美好特性,也只能存留非常短的时间。消费者应当接受这个基本事实。”健康与美味未必能够完美统一,这也是食品的本质。在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的饮食观中,现代人要心平气和地接受食品的天然特性,重视食品的自然品质,也就是接受食物的本来味道。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
★采编按语:
在生活标准提高的同时,我们更加关注健康水平,而现代饮食中伴随的各种添加剂,着实躲之不及,在林林总总的食品中,我们不经意间食入的添加剂对健康的潜在危害不言而喻。
既时尚、便捷而又天然、健康的食品,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奢求,也是生活品位的象征。海晏堂始终以满足健康的需求为一生的事业,追求天然、营养、时尚与便捷,注重创新科技,以科技提升品质,以纯物理工艺确保滋补珍品的天然属性,引领时尚滋补,倡导健康养生。